
叶晨曦
2011级环境艺术设计
我是叶晨曦,一个在龙泉青瓷窑火边长大的90后。今年五月,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第十三届 “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传承千年的龙泉青瓷,属于每一位为非遗技艺坚守的匠人。
在千年窑火里守正创新
叶家制瓷,到我这里,已经传承第七代。
我的爷爷叶时金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配制胎釉是他的拿手绝活;父亲叶小春用多年心血复原了失传已久的哥窑 “冰裂纹”,成为龙泉青瓷史上首位获得创造发明专利的人。小时候,盛着奶奶做的红烧肉的碗、小伙伴们的游乐场,都和青瓷有关,那些温润的触感和淡淡的釉香,早已成了我成长的背景音。
高三那年,母亲带着青瓷梅瓶在河边插花的画面,让我第一次读懂了 “宋式美学”。淡青的瓷瓶映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远处青山云雾缭绕,让我明白了龙泉青瓷沉静含蓄的美。从浙江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设计研究生,我一步步更靠近青瓷,追寻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与青瓷相伴的日与夜
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龙泉,有人问我,放弃大都市回到小城镇,后悔吗?
龙泉青瓷的制作,从来不是件易事。选矿、揉泥、拉坯、修坯、调釉、上釉……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除了揉泥和烧窑能靠机器辅助,其他全凭手感和经验。最让人揪心的是烧窑,“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哪怕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不到开窑那一刻都不敢打包票。记得有次窑火燃烧近13小时后降温,开窑时听到青瓷开片的叮当声像环佩碰撞,看到冰裂纹在釉面蜿蜒生长,那种紧张后的踏实,只有匠人能懂。
每当窑火燃起,看着瓷坯在1280摄氏度的高温中蜕变,我知道这就是我的归宿。这些年,我一直在和青瓷 “较劲”:改进青瓷雕塑工艺,让超过60厘米的大件青瓷雕塑能稳定烧制;改良传统梅子青釉,让千年釉色在当代焕发新彩;将冰裂纹技艺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当我的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大地杯” 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特等奖等荣誉,7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时,我知道所有的坚持都值得。
让千年青瓷与时代对话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年轻人爱上古老的青瓷?
他们不爱 “老古董” 的距离感,更在意器物是否契合日常审美、使用需求和情绪价值。我试着把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的鱼纹刻在梅子青茶具上,每次下刀都屏气凝神,线条既要流畅,又要保留粗犷的感觉,那些带着刻痕毛边的朴拙游鱼,收获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喜欢。
在国际舞台上,青瓷也需要新的表达方式。2021年和奢侈品设计师合作时,我们曾为器型产生分歧——我想用梅瓶、葫芦瓶等这些经典中国器型,对方却倾向西方形制。最后我们达成共识:用西方形制搭配传统粉青色釉面。事实证明,纯粹的釉色很好展现了龙泉青瓷之美,反而更容易跨越文化界限,让外国人主动探寻背后的东方气韵。
就像我常说的:“守正而不守旧”。传统胎釉配制、材料和烧制工艺不能丢,这是青瓷的根;但造型、纹饰可以与时俱进。当《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我的故事,当我在央视《千年经典向新行》里介绍龙泉青瓷时,我更加确信:让传承与时代同频,才能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我依然会和父亲一起进山选瓷土
看着云雾中的天青色
仰望着青瓷的未来
这份从爷爷传到父亲
再传承到我手中的技艺
不止是一门手艺
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
文化自信
未来的日子
我会继续守着这窑火
让龙泉青瓷的故事
继续下去
……